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凯文怎么了"观后
刚刚看完“凯文怎么了”,内心久不能平静。相当震撼的一部作品。快要结束的时候,当镜头缓缓切向草地,整个人几乎快要停止呼吸。叙事和画面实在是太棒了!
整片在现实与回忆多重交叉,通过琐碎的片段逐渐将一个恶魔的成长历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当片尾妈妈问监狱中的儿子“why”的时候,其实本片也给出了答案。母亲从一开始就没有为这个儿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儿子的降临纯属激情后的意外。初为人母的她并没有喜悦,而是不知所措和焦躁。儿子的哭啼使她心烦意乱,她甚至想利用修路工人的噪声掩饰哭啼以获得片刻的安宁,此时路人的眼光已经开始暗示了答案。由于这种疏离感始终存在,儿子的童年也颇为怪异,还未学会说话起就开始了与母亲的对抗。母亲试图用耐心和关怀来抵消对抗,但是几次失败后就放弃了进一步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无解和责问的眼神,有一次她甚至忍不住对小孩子说出“在你到来之前我每天都是快乐的,现在妈妈每天早上醒来,都恨不得自己还在法国!”这种话。
冷漠和紧张并没有随着儿子的长大而澹化,反而变本加厉。儿子利用母亲的弱点学会了要挟,母亲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顺由儿子的无理行为。母亲后来又生了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显然是“计划内”的,因此小姑娘也顺利的成长。在此之前,儿子关于妹妹的降临这样对母亲说过“你习惯某个东西就不代表你喜欢它,就像你对我一样。”惊讶的是母亲居然没有反驳,可能彼此都觉得反驳已然太假。
其后,母亲也偶尔试图改善与儿子的关系,但是,由于之前积累的种种矛盾,她和儿子在一起总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敏感的儿子很快的察觉到这一点,并直截了当的指出了母亲的虚伪,留给她的只是一脸的不知所措。母亲始终没有想到,她的冷漠对儿子的影响是多么大,还自以为掩饰得很好,殊不知敏感的儿子早已察觉,并因此埋下了祸根。直到最后,惨剧发生了,母亲每天除了默默忍受旁人的憎恶与羞辱外,整日都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之中。但是,她似乎还不了解,儿子犯下的滔天大错与自己息息相关,这种关联甚至从儿子还未出世就已发生。在监狱里,她依然无助的询问儿子why,她却从未想过问自己,让一个还未准备好去爱的生命来到世界上是合适的吗?所以,影片虽题为“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们更应该谈的却是”Kevin‘s Mother"。
就剧情本身,想把它从纸上搬上荧幕不是一件易事,导演却成功的做到了,影片令人信服地展现一个恶魔的成长历程。首先这和影片的叙事风格密切相关,现实与回忆的不断交叉,各种象征性画面不时的出现,让观众从看似碎片化的镜头一点一滴的逐渐了解到悲剧产生的结果和原因。除开交叉的叙事,该片的拍摄手法也功不可没,大量强烈色彩(象征性的大红色)的运用极为鲜活的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惶恐与挣扎,给人视觉刺激的同时,让观众能保持极强的好奇心。一些细节的捕捉和前后照应也令人惊叹,例如Kevin咬下的手指夹与母亲吐出的鸡蛋碎壳,得知妹妹即将失去一只眼睛后Kevin满不在乎的咬下雪白荔枝时的喷溅汁液,Kevin用手指把面包圈碾成碎末,母亲和Kevin洗脸打破水面平静的交替镜头...... 这些细节镜头有时看着让人几乎难以忍受,却成功的铺垫着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尤其是结尾处母亲缓缓走向阳台时,窗帘的随风缓缓飘动,简直快令人窒息。还要大赞的是演员的表演,Tilda Swinton处理母亲的角色极为成功,无论是她对儿子深层的冷漠,悲剧发生后的惘然,还是面对居民的羞辱的隐忍都表演的淋漓尽致,今年十分看好她拿小金人。儿子的三个阶段扮演者也令人印象颇深,尤其是第二阶段的小孩,儿子的邪气溢然于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音乐,由来自Radiohead的Jonny Greenwood操刀,阴暗诡秘的配乐为本片增色不少,插曲的出现位置也是极衬影片当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中国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有种怪异的切合感。
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虽然影片对母亲的形象刻画的很足,对儿子的刻画却略显简单和程式化,尤其是为何要屠杀的动机交代的不够明确。也许是导演有意为之,这样观众关心的重点将被成功地引向母亲这一角色身上,可能也更符合导演的意图,那就是"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s Mother".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